一、张横渠的著作及其时代 张载,字子厚,生于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卒于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
[78]世界就是日新不已的无穷的过程。诸子浅妄,有有无之分,非穷理之学也。

[95] 《横渠易说·系辞上》。太和之气分化而成为阴阳。……天不能皆生善人,正以天无意也。人之陶冶舟车亦至怪也,以其有定理故不怪。[77]他承认有进进不已的变化。
他又讲:修持之道,既须虚心,又须得礼,内外发明,此合内外之道也。……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田何是战国末前汉初讲授《周易》的重要人物。
如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庄子则认为太极只相当于道生一之一,道还是在太极之先。杜预《左传集解·后序》叙述汲冢竹书说:《周易》上下篇,与今正同,别有《阴阳说》而无《彖》、《象》、《文言》、《系辞》。(12)《易大传》以为《周易上下经》的内容就是圣人的最高认识的成就。
《系辞》肯定自然世界是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这有深刻的意义。这也就是裁成辅相之意。

我推测荀子可能是受了《易大传》的启发。汉代以后流行的《易大传》当是田何或田何的先师们所编定的,而田何或他的先师们所不采用的部分,后来都失传了,今日才有所发现。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易大传》的政治思想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强调上下分别而主张损上益下,二是重视变通,赞扬汤武革命。
这显然是引述《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一段的语意。这种学说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主要是肯定大人、君子的主动作用,并没有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即应知柔,又应知刚,刚是主要的,柔是次要的。天道、地道、人道都是对立两方面的统一,阴阳是彼此分别的,而有交迭的关系。
用之不遗,故曰利用出入也。《革》卦《彖》说:革,水火相息。

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易卦是至精、至变、至神的,能预知未来,能定天下之象,通天下之故。《系辞上》说: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这第一点是从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出发的。《易大传》的作者,广泛观察了天地万物的变化,于是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湛命题。乾元可解为阳气之始,坤元可解为阴气之始。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都是讲享上帝,即宗教祭祀的事情。《象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汉书·艺文志》著录《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
精义是为了致用,利用是为了崇德,品德提高就能穷神知化了。(3)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易简之善配至德,则是指简易。
杜预《左氏经传集解后序》说:汲郡汲县有发其界内旧冢者,大得古书,……《周易》上下篇与今正同,别有《阴阳说》,而无《彖》、《象》、《文言》、《系辞》,疑于时仲尼造之于鲁,尚未播之于远国也。《易大传》首先肯定了变化的普遍性。
又《辩惑》篇引述《系辞上》的二人同心二句。所谓神明是什么意思呢?神即阴阳不测之神,明指日月的光照万物。
至于其它细节,这里就不多谈了。(2)如说《易》与天地准,《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易》无思也,无为也,则是指《周易上下经》而言他讲封建道:所以必要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8]凡可以形容的都是存在,凡存在都是现象,凡现象都是气。
张横渠重有为,所以他讲修养方法,着重时时刻刻努力不懈。张横渠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实而不固则一而散。其他随土多少与一官,使有租税人不失故物。
北宋朝廷为了敷衍地主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的要求,建立了庞大的官僚机构,豢养了大批的寄食冗员。因为普通所讲的人性之主要意义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类之特异的性质。
他又说:天下之动,神鼓之也。非气非时,则化之名何有?化之实何施?……所谓气也者,非待其郁蒸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不知以性成身,而自谓因身发智,贪天功为己力,吾不知其知也。大抵众所向者必是理也。
[45]感就是性的妙处,性是感的根本。视人如己,也就是无我。
以其不可预测,谓之妙。道得之同,理得之异(亦可互见)。
假如对待彼此没有合一的关系,则彼此相离而不相干,也就不起作用了。张横渠又说:太虚为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 |